清晨的陽光灑落街巷,明月湖畔步道上晨練的身影躍動如畫;御景學府北側曾經的閑置空地,變身鄰里歡聚的活力小廣場......一幅幅充滿煙火氣的城市圖景,正是盱眙深入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注腳——以“繡花功夫”推動城市從“面子”到“里子”的系統性變革。
從“重地上”到“強地下”
宜居底色里的民生溫度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盱眙將這一理念深植于城市更新的每一步,聚焦群眾最關切的“急難愁盼”,從地下做起,從細節發力。
老舊小區改造中,居民呼聲最高的“飛線充電”、高層消防隱患、雨污混流等問題被列為攻堅重點。通過建立滾動更新的任務清單,實行項目化管理、清單化推進、閉環式落實,真正實現“改到群眾心坎上”。居民陳女士由衷感嘆:“以前電動車充電像‘蜘蛛網’,安全隱患大,現在連充電樁都裝上了雨棚,下雨也不怕了。”今年以來,盱眙新增充電棚26個、充電頭164個,累計建成充電棚2800個、充電頭17500個,讓綠色出行惠及更多居民。
道路改造也不再“就路修路”。洪武大道提升工程不僅完成2.84公里路面黑色化,更同步升級智慧交通系統、優化地下管網,全面提升通行效率與城市承載力。正在實施的迎春大道改造將進一步緩解南北向交通壓力,同步鋪設1.3公里供水主管,確保周邊8個居民小區及企事業單位用上“穩壓水”“健康水”。
在龍眼泵房施工現場,建設者爭分奪秒,新建日處理能力10萬立方米的中途提升泵房,可有效解決老城區“水壓低、水量小”問題,讓民生溫度隨水流浸潤每家每戶。
(升級改造后的洪武大道)
從“粗線條”到“繡花針”
智慧治理中的城市呼吸
城市治理,貴在精細,重在長效。盱眙以“繡花針”般的耐心與巧勁,推動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躍遷。
清晨,智慧城管平臺的AI攝像頭自動掃描200個重點區域,對占道經營的識別準確率達95%。自2023年運行以來,這套集成智慧環衛、渣土監管等八大系統的“城市大腦”,已高效處置案件31.1萬件,處置率達98.3%。針對易反彈、反復出現的問題,盱眙建立“問題清單動態更新+整改銷號”機制,實現從“運動式整治”向“靶向治理”“常態管理”的轉變,讓城市運行更有序、更從容。
精細化更體現在“神經末梢”。盱眙1.4萬余盞路燈全部接入智慧管理系統,通過400個照明控制終端,實現遠程開關、電壓監測、故障自動報警與精準定位。燈光隨季節與天氣智能調節,節能又便民。
細微之處見真章。城市治理的“針腳”越密,市民的獲得感就越實。
(北龍眼公園完成改造)
從“單維度”到“生態圈”
美麗蝶變中的山水韻律
淮河風光帶上,工人們正加緊澆筑防洪墻、鋪設7.4公里人行步道。這條生態長廊將串聯明祖陵、第一山等文旅地標,構建“15分鐘親水圈”,為市民打造休閑漫步的“生態走廊”。
曾幾何時,城市邊角地淪為“灰空間”:亂停車、雜物堆、衛生死角頻現。盱眙采取“一地三用”治理模式,對全縣88處閑置地塊實施高效整治,變“臟亂差”為“綠美凈”。如今,這些“邊角料”搖身一變成為口袋公園、健身角、鄰里廣場。市民紛紛點贊:“家門口的小空地成了小公園,晚上跳舞、散步、拍照,日子越來越有滋味了!”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城市不再是鋼筋水泥的建筑群,而是一幅山水交融、人文共生的生態畫卷。
(智慧公園)
站在都梁閣遠眺,盱眙的城市更新正如工地上緩緩前行的攤鋪機,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規劃圖”一寸寸鋪展為可觀可感的“實景畫”。從“強地下”夯實根基,到“繡花針”精雕細琢,再到“生態圈”重塑格局,盱眙以“釘釘子精神”落實每一項惠民舉措,用實干兌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莊嚴承諾。
這,是一座城市對黨中央決策部署最生動的回應,也是一份寫滿溫度與質感的時代答卷。(通訊員:徐佳美 劉佳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