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淮河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指引,努力打造一條“水循環、零污染、高效益”的現代農業創新鏈,實現從“生態包袱”到“綠色財富”的轉變。
整合資源,筑牢生態農業“四梁八柱”。該鎮現有耕地面積12.6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11.86萬畝,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59萬畝。在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方面,該鎮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養殖尾水循環利用面積達7554畝。該鎮充分利用2024年環湖大道片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契機,構建起“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格局。
創新模式,打造循環經濟閉環體系。該鎮生態農業循環利用模式獨具特色,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核心,構建起“水—田—產”三位一體循環系統,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2023年,伏湖村養殖場實施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通過建設“三池兩壩”,對1755畝養殖場的養殖尾水進行物理凈化。凈化后的尾水經生態抗旱渠道、地下進水管道等灌溉沿湖大道北側1410畝高標準農田,農田退水再回流到生態抗旱渠道,形成“水循環、零污染”閉環系統。在沿淮村,沿湖大道南側13245畝農田退水匯入沿湖大溝,通過新建智能一體化提水泵站,灌溉沿湖大道北側3494畝高標準農田,既減少了污染,也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提產增效,有效提升經濟社會效益。該鎮生態農業建設取得顯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效避免了養殖尾水和農田退水排入洪澤湖,保護了水源。在提產增效上,該鎮解決了沿湖大道北側高標準農田灌溉用水難題,避免貽誤種植和抗旱時機,提高了糧食產量。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6提升到0.7,年節水量11.5萬立方米,每年每畝減少灌溉用水電費15元左右,生態農業的“綠色引擎”帶動淮河鎮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躍升。
全面發展,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該鎮土地流轉率達76.5%,涉及農戶650戶,以稻麥種植和蝦稻共生為主導產業,培育了眾多新型經營主體,其中包括家庭農場22家、合作社2家、農業企業3家、種養大戶76戶。生態農業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還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靠水吃水”到“護水富水”,淮河鎮以生態農業為筆,以循環經濟為墨,厚植生態底色、書寫“綠色答卷”。該鎮將繼續以生態為底色、以創新為動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畢梓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