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護航成長,法典溫暖童心。新學期開學之際,盱眙縣希望小學的同學們迎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法治課——淮河司法所工作人員走進校園,以“與民法典溫暖同行 護航青春成長路”為主題,用生動案例、趣味互動,為同學們帶來一場沉浸式法治教育活動,讓法律知識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守護成長的種子。
案例“接地氣”:把法律條文變成“校園故事”
“原來拿別人的橡皮不還,不只是小事,還侵犯了對方的財產權!”“走廊里跑著絆倒同學,光道歉不夠,還得承擔責任!”課堂上,同學們紛紛結合自己的經歷舉手發言,分享著對校園里常見問題的新認知。這生動的一幕,來自淮河司法所工作人員的法治課堂。不同于照搬法律條文,工作人員以同學們日常校園生活為切入點,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知識融入“橡皮爭奪戰”“走廊絆倒受傷”“作業本沖突”“照片惡搞事件”4個真實情景案例中。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原本抽象的“物權”“侵權責任”等法律概念,通過一個個貼近校園的小事變得清晰易懂。現場互動討論氛圍熱烈,不少同學課后表示,“原來身邊這些小事都和法律有關,以后遇到問題再也不會慌了。”
問答“有溫度”:讓法治意識融入“成長軌跡”
“我知道!胎兒也有繼承權,能接受贈予!”“起不好的外號會傷害同學,這是違法的!”課堂上的趣味問答環節一開啟,同學們就紛紛舉手搶答,有的為了不同觀點還小聲討論起來,氣氛十分熱烈。這些問題都來自司法所工作人員,他們圍繞“胎兒權利”“人格尊嚴”“校園欺凌”“高空拋物”“遺產繼承”等與人生不同階段密切相關的法律話題展開提問,覆蓋了從生命起始到未來生活的多個維度。在同學們回答后,工作人員結合大家的答案逐一講解,不僅糾正了認知誤區,更讓大家清楚地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就像一位“隱形守護者”,從出生到成年,從學習到生活,始終在為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保駕護航。課后,六年級學生小張認真地說:“以前覺得法律離我們很遠,現在才知道,它一直在保護著我們。我記住了‘別人的東西我不拿,要借先問一句話’,這就是法律保護物權的簡單道理。”
長效“筑防線”:讓普法教育成為“校園常態”
“這堂法治課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方式傳遞法律知識,比單純說教效果好太多!”盱眙縣希望小學負責人對此次活動給予高度評價,同時期待淮河司法所能常態化走進校園,為孩子們帶來更多優質的法治教育資源。
下一步,司法所將圍繞“常態化、生動化、實用化”目標,持續開展系列普法活動:計劃每學期定期舉辦民法典主題講座,覆蓋全鎮中小學;組織開展民法典知識競賽,以賽促學加深知識記憶;搭建模擬法庭實踐平臺,讓同學們通過角色扮演沉浸式體驗司法流程,真正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
“我們希望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普法活動,在校園里營造‘抬頭見法、觸手學法’的濃厚氛圍,幫助青少年系好人生‘法治第一粒扣子’,讓他們在法治陽光下安心學習、快樂成長,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好少年。”淮河司法所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