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真正扎根基層、落地生根、融入血脈、化為行動。盱城街道組織宣講人員深入社區,用“小切口“和“新角度”,以通俗易懂的實際案例,讓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傳遍基層、深入民心。
用好“小陣地”,傳播“好聲音”
群眾在哪里,黨的好聲音就要延伸到哪里。充分利用小區涼亭、長廊、休憩點等,積極打造學習教育新陣地,通過組織宣講團開展書法交流、樂器聯奏、快板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打造“流動課堂”學習模式,變“固定講臺”為“流動課堂”,“被動式”聽講變為“互動性”交流,用“地方話”“百姓話”等鮮活語言,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把黨的好聲音、好政策送到群眾心坎上。
用“煙火氣”的大白話向黨員群眾解讀黨的理論知識,用“小變化”展示“大發展”,用“小故事”反映“大時代”,讓人民群眾了解新時代以來發生的偉大變革。
培育好典型,講好微故事
為了讓居民群眾近距離感受到“身邊模范”榜樣力量的指引,盱城街道深入挖掘先進典型杰出事跡、感人故事、崇高品格的基礎上,通過“訪、拍、問”三步工作法對宣傳培育對象的工作和生活進行細致摸排,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宣傳格局,從細微處去發現人物“閃光點”,依托社區道德講堂、文化廣場等陣地,圍繞“崇德向善、先鋒引領”等主題,開展先進典型事跡宣講,堅持內宣與外宣“雙向發力”,人物與事跡“雙管齊下”,全方位展示榜樣風采,多角度講述榜樣故事,持續弘揚道德正能量。
聚焦群眾需求,創新宣講形式
盱城街道堅持以居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為導向,創新宣講形式、豐富宣講內涵,全方位推動黨的先進思想理論、文明風氣、榜樣精神等內容,直達基層、直抵人心,讓基層宣講走“新”更走“心”。先后打造“板凳課堂”“庭院課堂”“田間課堂”等流動式陣地,助力宣講“聲”入人心。同時,街道還推動基層宣講與便民行動結對、與志愿服務并行,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李桂五烈士廣場以及第一山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等紅色文化,現場進行地方史講解,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更鮮活具體的內容、更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宣講既有高度也有溫度,在深挖地域紅色底蘊的同時,以不同形式提升群眾文明素養,真正發揮宣講作用,讓基層始終“熱氣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