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邁入“深化拓展,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作為全國第一批50個先行先試區的淮安市盱眙縣,著眼探索多元路徑,不斷豐富文明實踐功能內涵。近年來,該縣立足農業大縣,產業轉變升級的發展特征和群眾實際需求,創新工作機制,豐富活動形式,以文明實踐為鄉村善治加碼賦能,使新時代文明實踐在鄉村持續釋放能量。
在路徑探索過程中,盱眙縣雖積累出一些可復制、管用、好用的形式內容抓手,然而,受資源條件限制也存在面臨實踐形式不豐富,群眾參與積極性不足等問題。如何從先行先試區由“盆景”到“風景”的轉變,盱眙縣在機制逐步完善的同時,結合鄉村實際,不斷探索文明實踐的特色路徑。
盱城街道果園社區總人口增長到7萬余人,淮河鎮因“三灘”移民遷建,“枕水人家”居住著3000余戶2萬多人,黃花塘鎮舊鋪社區常住人口近2萬人……小區人口龐大,給社會治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盱眙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孫志標說:“文明實踐與社會治理的落腳點都在于做好黨的群眾工作和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此,盱眙縣把文明實踐與鄉村治理“雙向提升”作為主要方向,聚力共建共治共享。
盱眙縣高標準建設1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54個站,視其既是思想文化宣傳主陣地,也是服務群眾新平臺。在官灘鎮古河社區實踐站內,五層樓的獨立空間里設置理論宣講室、圖書館、科普館、康復室等16個功能區,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這里“人氣”很高,家住在淮河小區的孫奶奶說:“寒暑假,孩子放學后總喜歡和同學到這里看會書再回家?!备浇?個小區老人也常來聽宣講、看演出、健身、參加各種義診等活動,實踐所、站成了鄰里們幸福的驛站。
盱眙縣統籌策劃志愿服務,全面掛鉤社會治理,激發多元共治活力。盱眙縣委社會工作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引導志愿組織從基礎性社會服務、一老一小服務、弱勢群眾服務、生產生活服務向參與社會治理,凝聚社會共治轉變,以更加貼心周到的服務,增強群眾對文明實踐的知曉度、參與度、支持度、促進鄉村善治。
每周,走進馬壩鎮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常會看到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這些志愿者圍繞鄉風文明、垃圾分類、綠化生態、交通安全、金融防詐等開展服務。七年來,累計開展活動680余場,參與志愿者18600余人次。目前該鎮注冊志愿者13600人,為全鎮發展民生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盱眙縣立足文明實踐新階段,在深化拓展、提質增效上下足功夫。孫志標說:“提升城鄉群眾的幸福指數,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標,文明實踐需在頂層設計、組織經費保障上持續探索,傳遞文明風尚,共建‘和美家園’,通過‘微言’送思想,‘鄉音’聚人氣?!?/p>
在不鋪新攤子,不增加基層負擔的原則下,盱眙縣統籌規劃、有序建設,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完善現有陣地“軟硬件”。
在拓展過程中,盱眙縣讓文明實踐融入鄉村善治要素,力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使文明實踐服務凝聚、引領、教育群眾,逐漸提升善治的滲透力、輻射力、內生力。圍繞移風易俗、鄰里糾紛化解,常態化開展“大美都梁 公益同行”、“暖心小棉襖”、“久久好鄰居”等活動,在增進民生福祉的過程中,調動群眾參與文明實踐和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此外,盱眙縣還積極探索文明培育和文明實踐的“夜模式”,開展老少皆宜的電影展放、夏日納涼、文藝演出、球賽等活動,讓群眾在夜生活里感受更多“文明味”,讓文明實踐的效應最大化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