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城派出所,社區民警馬蘭蘭有個讓孩子們更親近的稱呼——“愛心媽媽”。9年來,她以書籍為橋梁,讓濃濃書香裹著溫暖與關愛,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搭建起一個堅實的“精神小窩”,用知識的光芒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漂流書香,做孩子的“書間郵差”
一切的初衷源于一次次的觸動。馬蘭蘭起初看到留守兒童放學后無人看管,蹲在路邊發呆,便在自己的警務室里辦起了“留守兒童之家”。但她很快發現,孩子們的眼神里似乎還缺少了些許光芒。于是,她發起“愛心媽媽漂流圖書”活動,自籌資金購置優質圖書,定期與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面對面交流,為每位兒童建立個性化“心愿書單”,據此采購相應書籍。
從此,她成了一名特殊的“郵差”。學期里,馬蘭蘭每月都去城南小學“書香校訪”,給七名定點幫扶的孩子遞新書,回收閱讀完畢的書籍。寒暑假,她常拎著書袋“書香家訪”,14歲的李某母親去世,父親因公致殘,家庭無經濟來源,自身常與社會閑雜人員交往,馬蘭蘭耐心教導,贈送勵志書籍,鼓勵其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對癥送暖,做孩子的“心靈燈盞”
馬蘭蘭深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困境與心結也各不相同。因此,她總是細細琢磨“哪本書能解開哪個孩子的心結”。
9歲的困境兒童孫某,父母均為聾啞人,日常由奶奶照顧,起初見書就躲。馬蘭蘭先給孫某媽媽送《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微信溝通帶孫某去書店,再每月送漫畫書培養閱讀興趣,一年后,孫某拿了“悅讀少年”獎狀。16歲的沈某有厭學情緒,馬蘭蘭多次上門溝通,贈送心理類書籍與禮品,耐心引導其打開心結,后沈某情緒逐漸好轉,心態轉向積極,逐漸主動聯系馬蘭蘭,盼望其上門跟自己溝通聊天。跟著伯母的唐某、父親去世的聞某、隨姑媽居住的徐某……一本本“對癥”的書,像一盞盞燈,照著孩子走出難坎。
暑托筑巢,做孩子的“暑期伙伴”
今年暑假,馬蘭蘭在警務室開設暑托班法治小課堂,重點面向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及新就業群體子女等需關護的中小學生。
課程以“警心守護 安全童行”為主題,圍繞防溺水、防欺凌、防猥褻、防詐騙、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及禁毒知識等諸多實用內容,開展生動有效的安全教育,同時,積極倡導閱讀育人理念,向每位學生贈送優質課外讀物,引導他們通過閱讀拓展視野、汲取力量。警務室里墨香混著孩子們的笑聲,孩子趴在桌上看書,時不時舉著書湊過來問“這字怎么念”,馬蘭蘭就探過身子彎腰教,等到家長來接時,有孩子抱著書念叨“馬媽媽的書比動畫片好看呢”。
馬蘭蘭表示,想讓孩子知道,書里有光,能夠點亮未來,她也會一直做漂流圖書的“愛心媽媽”,陪他們在書香里慢慢長大,助力更多的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在書香浸潤中成長。